中国成为继加拿大1992年在北美麦肯齐三角洲、美国2007年在阿拉斯加北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第三个在陆地发现可燃冰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
可燃冰在青海的发现,也给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冻土带的可燃冰勘查带来示范意义。
根据目前测算,我国215万平方公里的冻土区下,可燃冰的远景资源量可达350亿吨油当量,可供中国使用近90年。而关于有媒体报道时将“资源量”说成“储量”,祝有海和文怀军都给予了批驳。目前科学家只勘查到“远景资源量”,还不能根据已知的情况计算出海域和陆域可燃冰的具体储量,“可燃冰的远景资源量是根据局部地区的勘查结果计算的,结果往往和实际储量存在差距。现在只打了几个孔,而且距离很近,还无法计算整体储量。”文怀军说。
如今,青海105队的工作人员们已经从木里撤回了西宁。但有关工作并没有因此停止。在西宁的办公室里,文怀军即使周六、周日,也都在工作。而祝有海、张永勤等科技人员们现在还在紧张地规划明年、乃至以后的计划,木里的可燃冰研究、开采、利用之路,才仅仅是揭开了序幕的一角。
我国自主生产的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装备已经在南海海域完成新一轮海试作业。据中国工程院周守院士介绍,本次海试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已迈入国产自主新时代。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安全高效地开采可燃冰,但未来可燃冰是否能取代石油、煤炭等资源谁也不敢笃定。单从目前的成本来看,可燃冰的开采就并不划算,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一号”的造价就高达45亿元左右。
然而,随着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类技术的不断进步,终将会实现可燃冰的大范围开采。如今美国、日本和中国都在积极研究可燃冰开采技术,谁能率先攻克这一难关,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个可以自主开采可燃冰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已经实现了自主开采模式),日本(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开采并获取了甲烷),美国(处于实验阶段)。天然气水合物即是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遇火即燃,因此被称为"可燃冰"(Combustible ice )、"固体瓦斯"和"气冰"。
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深海或陆域永久冻土中,其燃烧后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远小于煤、石油等,且储量巨大,因此被国际公认为石油等的接替能源。
中国实现了自主开发模式,日本是第一个发现,美国也还处于实验阶段。
我国的可燃冰开采难度更大,但产量稳定。最高时一天的产量就等于日本连续开采了12天的累计产量。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日本虽然第一个实现可燃冰开采并获取甲烷,但两次开采都不稳定,至今没有解决海底砂流入开采井的技术问题,导致两次开采都被迫中断且开采量也不大。至于美国,则主要还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
可燃冰使用前景广阔,但同时也存在风险。据估算,全球海底可燃冰的甲烷总量大约是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如果开采不慎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将可能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如何安全、经济地开采可燃冰,并且从中分离出甲烷气体,依然是目前各国研究和利用可燃冰的核心难题
北欧的冰岛,中国,俄罗斯。
三个可燃冰国家是美国,中国,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