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
李季伦1980年研究发现,许多农作物如小麦、大豆等植物中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有许多种衍生物,例如7一脱氢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酸、8一羟基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植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和对生物体的影响与霉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作用是一致的。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是由镰刀菌属的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镰刀菌在玉米里繁殖一般需要22%~25%的湿度。
实际上不止玉米会有,大麦、小麦和高粱等谷物都会存在。这种真菌会破坏营养成分,影响口感,超量还会引起人和牲畜中毒,在国标中也规定了必须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这种真菌耐热性较强,110℃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