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常有的海水鱼中,无法人工养殖的有带鱼、鲅鱼、鲳鱼、黄姑鱼、沙丁鱼、老板鱼、小黄花鱼等,鱿鱼和乌贼也无法人工养殖;既有捕捞也有人工养殖的有鲈鱼、黑裙、大黄花鱼、六线鱼,还有螃蟹、海蜇等海鲜;基本上全为人工养殖的有牙鲆、大黄花、大菱鲆、半滑舌蹋等。
带鱼、鲅鱼是市民餐桌上的大路鱼。于贵运介绍,山东省带鱼年捕捞量为12。6万吨,产地主要是浙江舟山渔场、福建外海、山东省石岛渔场和日照外海等。过去渤海湾带鱼非常有名,现在很少了。鲅鱼全为捕捞,山东省近海都有生长,年捕捞量是18。8万吨,居各类海水鱼产量之首。
于贵运还介绍,在捕捞的海产品中,鱿鱼年产量15。3万吨,小黄花9万吨,鲳鱼4。6万吨,乌贼1。7万吨,黄姑鱼1。6万吨,沙丁鱼1。5万吨,鳕鱼0。56万吨。海蜇90%以上是自然捕捞,对虾4。4万吨的年产量中主要是人工养殖,品种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
螃蟹年捕捞量2。8万吨,养殖量2。1万吨,河蟹以养殖为主。著名的莱州棱子蟹是在大海里自然生长的,近年来山东省实施了大规模的增殖放流,向大海放了众多的蟹苗,然后再回捕。
据统计,全省海水鱼年产量为173万吨,其中捕捞161万吨,其余是养殖的。
养殖的未必不如野生的
不少消费者对人工养殖的海鲜存有偏见,认为养殖的不如捕捞的。省渔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李鲁晶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许多养殖鱼类,如鲈鱼、黑裙等大多采取近海深水网箱养殖,接近自然状态。扇贝、毛蛤等贝类海鲜,采取的是在天然状态下的保护性养殖,属于自然生产性质。
在池塘养殖的鱼虾也大多严格按要求进行健康养殖,甚至养殖的鱼虾水质环境还好于自然状态的水环境。
有人认为,酒店里带黄的螃蟹和母虾虎,是用药物控制养殖的。李鲁晶说,这纯粹是无稽之谈。虾虎全是捕捞的,没有人工养殖一说。至于带黄的螃蟹,那是经营者特意从大量螃蟹里挑出来的。
李鲁晶介绍,健康养殖或者说生态养殖,山东省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健康养殖是指通过采用投放无疫病苗种、投喂全价饲料及人为控制养殖环境条件等技术措施,使养殖生物保持最适宜生长和发育的状态,实现减少养殖病害发生、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养殖方式。
健康养殖方式之一是工厂化养殖。
完善的工厂化养殖包括流水养殖池、水质控制、水温调节、水体净化等专用设施,现在有些先进的养殖场还配备有自动化水质监控设备,利用电子计算机预先设定好的程序,全自动化控制生产过程。因此,工厂化养殖是集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水产养殖,是目前科技含量最高,效果最好的养殖方式。
山东省大菱鲆大多数采取的就是工厂化养殖。
工厂化养殖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水产养殖的前沿,目前发达国家工厂化养殖非常普及,养殖品种除了鱼类之外,还包括虾蟹、贝类、藻类等。
健康养殖的另一种方式是深水养殖。
深水养殖又称深水网箱养殖,是在将传统的浅海网箱养殖向更深的海域推广后形成的。由于深水网箱养殖远离海岸,水质良好,污染少,天然饵料丰富,集约化程度高,可以生产出大量、优质的水产品,深受渔民欢迎。山东省深水网箱今年已发展到1870个,数量全国第一。
目前,已经进行深水养殖的种类主要以鱼类为主,包括花鲈、黑鲳、牙鲆、大菱鲆、六线鱼、黑鲷、真鲷、石斑鱼等。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的根本方法和最终目标是培育“活水”,消除“氧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溶解氧瓶颈问题,促进水产动物健康快速生长,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增强水产养殖经济效益。
1.清除过多沉积泥沙,为制造“活水”打下良好基础
水产养殖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生产方式。每年都有大量的残饵、粪便、生物尸体等有机物沉积转化为泥沙,成为养殖水体“氧债”的主要来源和“浮头”、“淹塘”事故的根源。如果池塘几年不清理,会沉积大量污泥,在生产季节使养殖水体长期处于缺氧或缺氧状态。这种高度富营养化的水质,即使是劣于V类的黑色有气味的水体,也不适合大多数水生生物生存,创造“活水”毫无意义。
所以养殖多年的池塘等水体要彻底疏浚。通过冬春文化休闲季,挖掘多年有机质积累的淤泥。二是冬季养殖水及时排干。深耕后,或“风吹日晒夜冻”后,池底污泥中的有机物被充分氧化还原。三是使用氧化性消毒剂。比如用生石灰、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等氧化作用强的消毒剂快速氧化底泥中的有机物。上述措施可以避免污泥在培养过程中沉积有机物的耗氧量,降低“总氧债”。这是创造“活水”和科学控制水产养殖水质的第一项措施。
2.设计采用节能方法制造廉价的“活水”
工业化流水养殖或大量增氧机可以创造“活水”,解决养殖水体溶解氧的瓶颈问题,提高单位水体的养殖容量和经济效益。但这两种情况都会带来高能耗、高成本,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适合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只有在低能耗条件下形成物理“活水”(微速循环水),才能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应用。根据水这种特殊液体的水动力特性,有必要选择一种简单节能的机械方法来制造“活水”。作为一种典型的液体(流体),水具有以下物理特性。
第一,惯性大。水的密度是空气的772倍。水一旦运动,就含有丰富的动能,具有很大的惯性。因此,河流进入平原时仍然向前滚动。洪水胜于猛兽,海啸具有毁灭性。第二,摩擦力小。运动的水不会因为分子间的摩擦而消耗大量的能量,可以持续运动。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卸掉动力后,仍然可以航行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第三,可塑性强。流水遇到障碍物时,不会像固体一样停止运动,而是改变方向后继续前进。第四,缓慢流动的水能不易衰变。液体超过一定速度才会产生湍流,造成额外的能量损失。
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但正是由于水的上述水动力特性,河运、海运等水运仍是当今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一种新型的活水机(也称水耕机)可以以极低的能耗在物理状态下产生连续的“活水(微速循环水流)”,带动养殖水体的其他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使养殖水体成为保持运动状态和旺盛生命活动的“活水”。
3.选择宽敞的养殖水体,设计合理的养殖结构
“活水”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是为了解决养殖水体底部缺氧的问题,消除“氧债”,避免“浮头”、“淹塘”给水产养殖带来的风险。“活水”的关键是持续保持养殖水的微速循环流动状态。如果水空间过窄,或者养殖水体中有很多障碍物,以微速循环的“活水”就会遇到阻力而停滞不前,养殖水体就很难持续保持“活水”状态。要想在这种水体中保持“活水”状态,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所以用“活水”养殖的水体一定是宽敞的养殖水体,水域空间大,无障碍物。
同时,为了在“活水”条件下充分发挥底层溶解氧较高的优势,需要特别选择那些底栖海洋和淡水养殖的鱼、虾、贝类、蟹、龟等。,如鳜鱼、黄颡鱼、罗氏沼虾等高档水生动物。因此,“活水”不适合在必须种植水生植物或设置渔网的水体中养殖蟹、虾、小龙虾等物种。
4.借助微生物增强生态活性
浮游植物和有益菌在水产养殖水体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生态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天然水有机质输入低,生物密度低,多样性好,可实现自净,维持动态平衡。水产养殖水体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投入种类多,强度大,人工干预程度高,生态稳定性差。要发挥微生物在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的关键作用,确保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处于高效运行状态。
因此,养殖水体中应及时补充浮游植物和有益菌两种微生物,以保持其在养殖水体中的高密度和旺盛生命力。一方面,通过适时注水和换水,可以实现新旧浮游植物的物种更新和交替,利用特殊的单细胞藻类补充数量,更新物种。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方法现在已经基本成熟,主要是通过选择性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等有益菌。,使养殖水体中的有益菌达到更高的密度,养殖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可以迅速完成,从而防止有机物沉积造成的“氧债”的积累。
因为微生物没有运动能力,只能依靠水的运动来实现位置转移。为了提高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效果,必须依靠微速循环水状态下的“活水”,使有益菌不断获得有机物和溶解氧的补充,充分主动地发挥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微生态制剂净水的最佳效率和效果取决于“活水”对有机物和溶解氧的持续输送。
5.合理设置“活水”机械,防范养殖风险
据测试,一般一台60-90瓦的流水机(也叫水犁)可以装载5-8亩水产养殖水面,水体的形状最好是方形或圆形,水体的深度最好是1.5-2.5米,这样就有足够的空间帮助流水机最大化“流水”功能,实现整个水体(整个水面、整个水层)的微速循环水状态
因此,如果在污泥不清的养殖水体中,连续几年首次使用活水机(也称水耕机),那么在初期(5-7天内),几年积累的“氧债”将加速偿还,这无疑会使耗氧量迅速增加,使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其中容易出现“浮头”的处理方法是:在连续启动活水机(也叫水耕机)的同时,连续5 ~ 7天每天24小时启动增氧机,补充“氧债”加速偿还造成的溶解氧缺乏; 另一种是在连续启动生活用水机的同时,每隔一天在第1、3、5天使用化学增氧剂,如“微粒氧”和过氧化氢,以快速消化长期积累的“氧债”,防止生活用水机的初期使用风险。如果是新建或新疏浚的养殖水体,以上操作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