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皮”是赣南农家常吃的一种待客零食,每到秋末冬初,客家妇女都会放下一段时间去做汤皮。汤皮是一种用米浆做成的糕,由纯米浆倒在竹簸箕上做成烫皮晒至半干,然后放在炒热的沙中加热至熟,入口脆酥,凉置则柔韧,香味独特,是客家人待客和自己食用的可口点心。汤皮有两种,一种是汤皮丝,它一丝一丝,绕成一团;另一种是汤皮片,可用来沙炒和油炸,十分香脆。现在客家人把汤皮糕当早点卖,把蒸熟的汤皮糕切成丝,配上大蒜、辣椒、酱油、生姜、盐等作料做成的引(囱)子,十分好吃。做汤皮的工序很复杂,也很累人,因此,客家妇女一般都会互相帮助。头天要先将米放在水里浸泡一天一夜,然后用石磨碾成米浆,放上切得很碎的葱、蒜、姜之类的香料搅匀,浇在竹做的小簸箕中,再将小簸箕放于锅里烧开了的水面上蒸(不直接放入水中)不大一会儿功夫就拿起来。如此反复,一次次蒸成一张张薄薄的米糕,便成了可以吃的汤皮糕。如果要做成汤皮丝,便要用上好的刀工切成丝;绕成团去晒干。如做成汤皮片,便晾在竹竿上晒干,然后用剪刀剪成片。不管是汤皮丝还是汤皮片,都是一种上好的食品,也是客家人才特有。
“汤皮”什么时候走进定南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已经无法考证了,只是自我记事起至今天,家人和所有的定南人一样,年年吃甚至是每天都会吃“汤皮”,每一年春节前,或是做喜事前,都要抽一两天的时间来完成一件大事。做“汤皮”。现吃的是叫“水汤皮”。晒干的叫“汤皮骨”,储存时间很长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不论是炒,炸,还是煮,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是儿时最好的零食,也是招待亲朋友的必备品。
“汤皮”对我们定南人,一说起就是一份感情,一种亲切感。是儿时那种一大家人在一起做“汤皮”的快乐感。虽然现在做汤皮慢慢的由手工改良成了机器制造,但是最喜欢吃的,还是那种纯手工的,妈妈亲手做出来的,不可忘却啊~~~~我说的定南人都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