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蘑菇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营养:褐蘑菇能分解利用草本植物秸秆作为营养碳源,氮源以畜粪、硫酸铵和尿素为佳,最适碳氮比为30:1。
温度:菌丝生长温度为14-35℃,适温20-30℃;子实体发生温度为16-32℃,适温18-28℃,属于中温偏高型菌株。
湿度:菌丝生长期要求培养基含水量60%-65%,空气相对湿度70%-75%;子实体生育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0%。
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光照;菇蕾分化和子实体发育阶段需一定光线,最适光照度200-800勒克斯。
空气: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都需要新鲜空气,尤其在子实体生长过程中,通风不良易形成畸形菇。
酸碱度:菌丝在pH值6-9范围内均可生长。
栽培季节:根据褐蘑菇出菇温度范围16-32℃,播种40-45天后开始出菇。春栽选择3-4月播种,5-7月出菇;夏栽选择6-7月播种,8-10月出菇。各地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栽培季节。
栽培场地:大田畦栽褐蘑菇,必须搭建挡光防雨遮阴棚。棚高2-2.2米,棚顶和四周覆盖草帘或遮阳网,棚内畦床整成龟背形,设计畦宽60-80厘米,畦高10厘米,棚外开挖排水沟。
原料配方:
稻麦草80%、石灰4%、磷肥2.5%、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
稻麦草60%、牛粪30%、石灰4%、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
棉籽玉米秸45%、石灰4%、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
一般100平方米栽培面积投培养料1500公斤左右。
播种:在播种前,需要将培养料进行发酵,保持菇房密封避免细菌进入,结束后保持通风。在培养料温度30℃时均摊于各个栽培层,并喷洒少量石灰水,保持培养料湿润,然后整平料面,在料温28℃时进行播种。
发菌:播种后2-3天,当菌种已萌发且菌丝发白并向料上生长时,可以加强通风。
覆土:播种后20天,菌丝基本走满后即可进行覆土,覆土之后要加大通风量,并均匀喷水,4-6天之后,当缝中刚见到菌丝时需要及时开窗。
出菇管理:在缝中刚见到菌丝时,及时喷水,促进菌丝纽结。喷水量要足,以土层吸足水分不漏料为准,保证蘑菇子实体形成,但高温环境下不宜喷水。
采收期管理:当子实体生长到规定大小时,要及时采摘,并保持中间菇少留、潮尾菇速采的原则。采摘过程中,工具和手都需要进行消毒,采摘后切口要平整,保持鲜菇的卫生。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褐蘑菇的高效栽培。需要注意的是,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调整栽培季节和场地搭建方式。